**親子行山驚魂一刻:陰陽相隔的慘痛教訓引發反思**
行山是一項深受香港人喜愛的活動,無論是家庭、朋友還是愛好者,常常結伴走進大自然,享受青山綠水和清新空氣。然而,看似健康而平和的戶外運動,有時卻因**忽略安全措施**可能釀成悲劇。近日,一則令人悲痛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:一對父子在郊外行山時,父親意外離世,兒子卻以為他只是睡着,最終救援隊花了四個半小時才將遺體抬下山。這場悲劇讓我們不禁反思,行山活動中還有哪些潛在風險被忽視?
---
### **行山中的隱藏風險**
郊外看似寧靜,實則暗藏危機。此次事件中,兒子當下並未意識到父親的狀況異常,這可能與他對急救知識的缺乏以及突發情況經驗的不足有關。醫學專家指出,**年長者在進行高強度活動時,極易因高溫、疲勞或基礎疾病引發心臟突發問題**。尤其是在香港濕熱的天氣下,若沒有充分準備或忽視身體警訊,就有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。
此外,行山地區多數地形崎嶇且信號覆蓋不完全,一旦出現緊急情況,**救援難度會成倍提升**。本次悲劇中,救援人員花費超過四個半小時才完成搬運,這期間拖延的每一分鐘,對於生命體徵發生變化的患者而言都是致命的。
---
### **行山應該如何更安全?**
為了避免類似的不幸重演,我們每個行山愛好者都需要提升安全意識,**做好準備工作並學習基礎急救知識**。
1. **評估個人體能狀況**
年齡較大的行山者應謹慎選擇路線,避免選擇過於陡峭或耗時過久的行程。隨行的年輕人,也應隨時觀察同伴的狀態是否良好,及時制止過度勞累。
2. **攜帶適當設備**
除了足夠的飲用水和輕便食品外,還應攜帶緊急醫療用品,例如止血貼、急救毯等。同時,**手電筒和哨子**也可以在緊急救援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3. **掌握急救技能**
若同行人員出現心跳停止或暈倒情況,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(CPR)可以大大提高生還機率。專家強調,**初步急救比等待醫療人員更為關鍵**。
4. **選擇正確的行山時間**
避開中午烈陽直射時段,並根據天氣預報和個人體能來合理規劃出發時間。當身體疲憊或天色已晚,應當停止行程,保障安全。
---
### **類似案例引發的啟示**
這次慘劇不禁讓人聯想到其他行山事件的教訓。2022年,一位50多歲的男士在進行**鳳凰山攀登**時,因缺水休克最終猝死。同伴第一時間選擇下山求救,但由於來回時間過長,增添了搶救難度。**若當時有基本急救措施或早些注意到身體異常,也許結果不會如此遺憾**。
小結這些案例,我們必須認識到行山雖然有益身心,但潛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,尤其對於年長者而言,健康與安全應始終放在首位。與其追求風景或充滿挑戰的路線,不如先保障生命的安全,才是對自己和家人的**負責任行為**。
---
**關鍵詞**:行山安全、急救知識、親子行山、行山裝備